慈善中医机构是福还是祸

慈善中医机构是福还是祸

医师的天职是救死扶伤,以慈悲为怀,这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。近几年, 慈善中医机构不断地扩展,计划要把慈悲遍布全岛。这个“壮举”看似照福人群,可是却导致中医院校无人问津,同时降低了中医在社会中的地位,也无形中降低了中医的医疗水平。

首先,所谓慈善,就是要帮助低收入的家庭。可是在慈善机构里,一眼望去,看诊的患者都来自低收入的家庭吗?当然不是。然而,从逻辑上来看,如果慈善诊所有必要遍布全岛,那应该说明新加坡人多数都来自低收入家庭。可是事实并非如此。所以其实慈善机构不需要太多。

第二,不计其数的慈善机构,导致私人诊所难以经营。他们无法与廉价,甚至免费的诊所抗衡。中医其实跟西医一样,都想自己创立诊疗所,可是如今这种局面,使他们望而却步。

第三,私人诊所无法经营,刚毕业的中医师,只好投身到慈善机构。由于是慈善,工资也是“慈善的工资”。如果一个人自给自足,勉强可以过活。可是如果要养家糊口,这位中医师就会纳入低收入家庭,真叫人啼笑皆非。而且慈善诊所给予的药物,也一样是“慈善的量”,没有办法根据患者的病情而增加,造就了中医看不好病的一个大问题。

第四,一个没有前途的职业,中医院校怎么会有人问津?即使有,多数的人都是有一点本钱,无需白天工作养家糊口或者是已经在社会上驰骋了多年,由于对中医有兴趣才报读。这些学生毕业后,多数都是业余的义务医师。在当今的局面,他们很难离开目前高新的工作岗位,全职投入中医的领域。而且近年来从南阳理工大学毕业的中医师,虽然是双学位的优秀生,可是投身到中医领域的人却寥寥无几。

第五,在业余义务坐诊,虽然能增加信心,累积经验。可是多数的患者都是一些相对不威胁生命的疾病,如感冒、咳嗽、胃病和痹症等等。这些经验对于提升医疗水平,其实无大用处。西医可以“治疗”的疾病难道中医治不好吗?许多患者都不知道中医也可以治疗三高、肝硬化、肾衰竭、心脏病等等重症。中医之所以能流传至今,是因为它的临床疗效显著,许多疑难重症,皆化险为夷。

建国一代的计划,蓝卡的特惠,确实让许多低收入家庭受惠。可是他们在中医诊所里却无法得到任何回扣。医疗公积金也存在同样的问题。如果我们把局面倒过来,中医院很多,慈善西医诊所遍布全岛,中医院校还会无人问津吗?中医的社会地位还会低吗?答案是斐然的。

在没有政府的支持下,新加坡的中医真的要自强不息。目前的情况,我们还谈不上促进中医药研究和发展,而是必须考虑未来的中医栋梁,他们该何去何从,还是从此在新加坡销声匿迹。我们需要互相扶持,提升中医在社会上的地位,一个相当于西医同等的地位,才是当务之急。

综上所述,真的有必要扩展慈善中医机构吗?拓展慈善的伟人,你考虑到中医界的存亡吗?唉。。。

 

Leave a Reply

Fill in your details below or click an icon to log in:

WordPress.com Logo

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WordPress.com account. Log Out /  Change )

Facebook photo

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Facebook account. Log Out /  Change )

Connecting to %s